而圍棋研究的第二大部分是跟文化有關。圍棋早在戰國時期就被發明了,而圍棋崛起的時期是在魏晉時代,那時社會是動盪不安的,知識份子常常被捲入黑暗的政治鬥爭中,胸懷大志卻無從抱負的士人,就在此時,特別崇尚玄學與遊藝(戲),他們認為人生是如此的短暫,何不及時行樂?有詩亦曰:「生年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 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遊!為樂當及時,何能待來茲?」於是盛行遊戲之風。
吳國韋昭《博弈論》中有描寫三國時代之人沉溺弈棋的景象:「今世之人,多不務經術,好翫博弈,廢事棄業,忘寢與食,窮日盡明,繼以脂燭。當其臨局交爭,雌雄未決,專精銳意,神迷體倦,人事曠而不脩,賓旅闕而不接,雖有太牢之饌,韶夏之樂,不暇存也。」而西晉.曹攄《圍棋賦》中也說道:「昔班固造《弈旨》之論,馬融有《圍棋》之賦;擬軍政以為本,引兵家以為喻;蓋宣尼之所以稱美,而君子之所以遊慮也,既好其事,而壯其辭,聊因翰墨,述而賦焉。…當無為之餘日,差見玩於君子。」這種種的史料記錄可以看出圍棋在六朝士人心中有著特別的寄託,也呈現出特別的文化面向。
而對於圍棋文化研究十分透徹的首推大陸學者:何雲波先生。他提出圍棋的四四個本質包含:「技」、「戲」、「藝」、「道」。我們可以從這四個層面出發,可對圍棋有更多方面的認識與分析。他所謂的技,就是技藝的意思,而戲,就是遊戲,藝,即藝術,道,就是指棋道,人生、宇宙之道。何雲波先先說:「「藝」又是貫穿「技」、「戲」、「道」的一個核心概念。」[1]因而我們的探索將從「藝」開始談起的。而圍棋的藝術在詩、文中都常常有被文人雅士吟詠之,所以我們也會從一些歷代文章中談談棋藝。圍棋的文化在此更能經詩、文體現出其藝術。
[1]何雲波《弈境-圍棋與中國文藝精神》(北京出版,2006出版)
分享者簡歷:
本文作者為長清兒童棋院古亭院的小新老師
長清兒童棋院是專業教授「兒童圍棋」的補習班。教室寬敞明亮,師資陣容堅強,教學認真,並有豐富的幼教經驗,在圍棋教學上口碑與風評極佳。棋院內從初學到段位各種程度的班都有,晉升順暢。 長清兒童棋梡的經營,所抱持的教育理念是:從遊戲中開啟智慧,於棋道中人格養成。
目前設有:古亭院、木柵院、內湖院、忠孝院、大直院,五家分院。